這個世界,有著兩種人,一種是君子,一種是小人。

但,有請注意,我們不應該用單純的二分法來為這個世界做分類,與其說有這麼迥異的兩種人,還不如說──不!應該是:還不如這麼想像──每個人心中都有著這兩種成分,一種是君子因,一種是小人因,此二因人人皆有之,只是比例各有不同。而什麼因導致什麼果,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世界,有著君子,也有著小人。

在此,我不去談什麼是君子因,什麼是小人因,我也不去談這二因究竟是怎麼而來,對我而言,有果必有因,而有君子、有小人這樣的「果」,便有造就其為君子、其為小人的「因」,我現在打算做的,是去探討君子與小人的關係。

不過,一定會有很多人誤解我所謂的君子與小人,我勢必要有所澄清。我對君子與小人的劃分,多半是來自《論語》的啟發,也有些靈感可以追溯到尼采,雖然,我對這兩者的認識尚停留在一知半解的階段,但我還是相信將我當下的思想紀錄起來是必要的。

言歸,孔子在《論語》中對君子與小人有過不少描述,但綜觀整部《論語》,從來沒有企圖要根絕小人的意思。孔子在言談中提到君子與小人時,並沒有表示過君子好、小人壞的意思,他所做的,只是簡單扼要的指出:什麼是君子,什麼是小人。他沒有提出「存君子,滅小人」的主張,這頗值得令人玩味。再者,君子的原意並非直指有德者,而是指在位者──亦即統治者;小人亦然,他原初的涵義是下位者,相對於君子,就是被統治者。直到孔子以後,君子才逐漸正式成為有德者的代名。

也許,孔子會用君子來作為有德者的借代,乃是希望所有的統治者都要是有德者也說不定。我所欲探討的君子與小人的關係,便是從這個假設出發。

我們如果稍稍觀察這個世界,就可以發現,這個世界有著兩種人,一種人關心的是:我該怎麼滿足自己的欲望;另一種人則關心:我該怎麼讓這個世界變的更美好。也許會有人問:「等等,後者不是也包含在前者的範疇之內嗎?」的確,我從來都不認為這是一種自明的、清晰的、簡單的、二元的劃分,這是程度上的差異。誠然,那些關心如何滿足自身欲望的人,「有時候」也會希望這個世界變的更美好,畢竟那意味著他們將得到更多滿足欲望的機會與權利,可是,這畢竟只是「有時候」,當「滿足欲望的需求」和「讓世界變的更美好的需求」兩者衝突時,這些人便會放棄後者選擇前者,而這也是他們與第二種人──那些關心如何讓這個世界變的更美好的人──之間的差異。對於第二種人,讓世界變的更為美好,已經不再是一種欲望,而是一種使命。據此,我把第一種人稱作小人,第二種人稱作君子。孔子不是說過嗎?「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義者,天理之所宜,是所謂「對」的事情,而「對」的事情就要堅持,君子與小人,就在堅持與不堅持之間。也就是說,君子與小人之別,並非有德與缺德之別,而是有信念與無信念之別,這裡的信念,就是讓世界變的更美好的信念。

若照這種邏輯看下來,孔子也還算務實,他畢竟沒有天真的要把天下的小人變成君子,他只是由衷的希望,那些君子可以成為統治者,換言之,他希望君子成為君子(統治者),小人成為小人(被統治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ritti 的頭像
    vritti

    VRITTI

    vritt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