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鍛句──金德從革 (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立志:參贊天地之化育

勤學:不斷成長

詳辨:溝通、討論、說服

vritt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主敬:允執厥中

反身: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明心:萬物森然於方寸之間

vritt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政,意謂端正生活。《論語》〈顏淵〉謂「政者,正也」。《大學》格物致知之「格」,王陽明亦解作「正」,縱使在朱子學,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亦是一道由自身擴充推廣出去的過程。端正生活,就是從個人自身出發,讓生活周遭的事務,回歸正途。


vritt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安身,意謂安頓身心。孔子不以仁自況,卻自詡為好學,就算是對愛徒顏回,也是以好學稱之。《論語》〈學而〉第一章,以「學」作為儒學的開始,是一個微妙的安排,也展現了儒學之所以為儒學的基本立場──生命的意義便在於學的旅程。


vritt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禮運,意謂禮之運行。「禮」起源於祭祀,三代以降,遂成社會體制,孔子稱之為「周文」。祭祀涉及天人關係,社會體制涉及尊卑位階,而無論是天人關係抑或尊卑位階,都涉及到「等級」的問題。陳澧《東塾讀書記》稱《論語》中提到「禮」者,約有四十餘章,主要是就敬、讓、約、節、儉、和、質、文為說。如此看來,儘管孔子讚嘆「吾從周」,但孔子從得是乃禮之所以然,而非禮之表相。禮既然涉及「等級」,所謂禮之所以然,也不過是強調:在什麼樣的位階關係,要有什麼樣的用心。

 

下位者竭盡所能,上位者自我節制,為政者能屈能伸,為學者知所進退,祭神在虔,事親在敬。竭盡所能而自我節制,是對他的要求,也是對己的約束,正是基於這種「互相」,體制才得以保持生機。屈伸進退,是在探求群己關係的平衡,正是基於這樣的「協調」,社會才得以維繫秩序。沒有了虔敬,禮只是空洞的辭藻和儀式,正是基於這樣的「真誠」,社會體制才不至於淪為虛偽。孔子以「仁」為禮之本,在規矩、習俗、慣例之外,「禮」更為一種價值。禮之運行,即這種價值的實現,故而是社會體制的進化。

vritt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德治,意謂以德為治。所謂德,即積極而溫柔的心。難以否認的是,人世間的真實美善(惠),都繫諸於這樣的心念(德)。所謂治,即平安而順遂,人世間的紛紛擾擾,圖得亦不過如此。然而,以德為治的重點不在德與治,在於「為」,是這個「為」建立起德與治的連結。

 

對此,牟宗三提出「良知自我坎陷」說,道德之理性必須自我坎陷,開出民主與科學,才能成就當代的「新外王」。換言之,民主與科學是觀解理性的產物,觀解理性與道德理性是相衝突的,然而道德理性為了客觀地實現自我,則必須自我坎陷,轉化作觀解理性。「良知自我坎陷」說是一個理論上的嘗試,可惜後人在理論上並未有所推展。牟宗三犯的毛病在於,他將科學與民主給僵固化了,他想要重新賦予儒家生命,卻把科學與民主視為死寂之物。

vritt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行道,意謂有志於道。所謂道,是理想的託辭,既是幻夢也是希望,只要人對未來還有期待,人也就不會放棄想像未來。

 

然而想像亦有所本,故並非空想而是理想。「選賢與能,講信脩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此等天下為公之圖像,乃是《禮記》〈禮運〉對於大道之行的描繪。滅私奉公而因才適用,美則美矣,可惜這樣的大道,仍然陷於公與私的對立格局,仍然困在個體與全體的壁壘分明,未盡善也。

vritt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港新儒學姑且不論,台灣儒學一詞的出現,似乎已有十餘年。若就專書來看,有陳昭瑛的《臺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與《臺灣與傳統文化》,潘朝陽的《臺灣儒學的傳統與現代》;若就學術社群來看,台灣大學曾有「台灣儒學與教育文化研究室」之計畫,建國科大則有以許炎初為代表的「建國儒家」之倡議。當然,以上種種,僅為初步的蒐羅網集,更完整的輪廓,仍有待一番工夫。

 

儘管如此,綜觀既往研究,雖有立基於台灣經驗的儒學研究,卻少見正面回應台灣社會問題的儒學研究。一方面,受限於威權體制與冷戰格局,戰後儒學研究要不有口難言,要不挺身於反共陣營,雖有少數例外,整體而言,卻逐漸喪失儒學的批判力。一方面,儒學與中國文化與漢族中心主義三者間的連結,始終糾纏不清,而隨著台灣意識的覺醒,在封建落後保守反動之外,儒學又被貼上不愛台灣與反台獨的標籤,這本非問題,問題在於儒學卻悶不吭聲。

vritt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善在群我間(道不遠人)。

善在心身之中(知言養氣)。

人之成就在於善(性與天道)。

vritt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德行

人可以不斷地進步             (健德、謙德)  
進步來自於誠敬地學習與反省        (誠德、敬德)  

vritt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代新儒家對於現代化的回應,基本上可以拆解成下列環節:


vritt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所謂的現代新儒家,具有三點特徵,第一,透過詮釋儒學經典,闡發儒學義理;第二,明白地表示以儒學為價值依歸(此價值卻是透過其自身的詮釋所闡發得來的義理);第三,關懷「儒學」與「現代化」之間的關聯性,有可能認為儒學對現代化具有正面的作用,有可能認為儒學可以補救緩和現代化所產生的負面作用。第一二點是歷代儒家的共同特徵,第三點則是五四運動以來儒家主流的特徵,一直到當代,這樣的特徵仍然相當鮮明,由於其關懷在於「現代化」之問題,故稱之為現代新儒家。現代新儒家有可以依活動年代與活動區域再作區分,雖然理論與主張各有不同,但將其統括在同個稱謂下,我相信仍有討論上的意義。


vritt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代儒學研究大致可以區分成兩種傾向,一種在於闡發儒學本身的義理,一種則在於分析儒學在歷史上所發生的作用。硬要冠上名稱,前者可稱作「闡發傾向」,後者則可稱作「分析傾向」。闡發與分析的區分,是根據其研究的重點而來,可以想見,兩者並非截然二分的關係。正如同,闡發董仲舒天人感應說之義理時,難免會提到其節制皇權之效果;在分析理學殺人時,不得不提到天理人欲說的本旨。儘管如此,「哪些部分是儒學的義理闡發」與「哪些部分是儒學的作用分析」,這樣的區分仍然是有意義的。若以現代的學科制來作分類,闡發型主要屬於哲學、中文學的領域,分析型則主要屬於史學、社會科學的領域。

vritt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就儒學的關懷而言,可以分成三個命題:追求個人生命的理想境界很重要,追求社會的美善健全很重要,追求個人的境界與追求社會的美善兩者緊密關連。套用儒學自己的語彙,第一個命題可以稱之為修養命題,第二個命題可以稱之為教化命題,第三個命題則稱之為聯結命題。儒學之所以為儒學,便在此一連結命題上。


vritt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