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一月六號開始,當我走出善導寺三號出口的那一個剎那開始,我就不斷的思考,為什麼我要參與這場行動?
到了十一月七號,被警察從行政院正門口驅離。後來在自由廣場集結,建立起工作基地,定名為野草莓,守夜。整個星期下來我睡不到二十四小時,但這個問題依仍不斷困擾著我。
目前分類:說──拔劍四顧心茫然 (64)
- Nov 16 Sun 2008 13:54
論衡 - 被踩爛的野草莓
- Oct 20 Mon 2008 01:28
想爾 - 社群
社,群。
社不同於家,前者沒有後者這麼親密。家與社都具有現實聯結──互相交纏的生活經驗;家與社也都具有的情感聯結,互相憑藉的心裡依賴。但社不同於家的地方,在於社具有外在聯結與內在聯結,外在聯結的表現是作用,內在聯結的表現是想像。外在聯結又分為德的作用與力的作用,內在聯結則分為自己的想像與共同的想像。所謂作用,是使個體聚合為一群體之作用(在此不論分離),德與力的差別,在於前者的個體是主動的,後者則是被動的。所謂想像,是個體從屬於群體的認知,自己與共同的區分,在於前者是個體的認知,後者是文化的認知。內在外在聯結是糾纏在一起的,不能夠斷然分開,也毋須如此。內在與外在聯結,統稱為社群聯結。
- Oct 11 Sat 2008 16:35
雜文 - 嫌詩
柏拉圖想把詩人趕出理想國,而詩卻被黑格爾推至為藝術的頂點。
我一生的詩大概在高國中小的中等教育裡就已被讀了七八成,離開了那種制式化的課程,我很難想像自己會去尋找Erato、Euterpe的芳跡;又,在偏好上,我無疑是傾向於Urania、Calliope、乃至於Urania的,但這也僅只是傾向,要我親近她們,實在需要不少的勇氣與機運。有緣人尚且如此,那就更別提與我無份的Terpsichore以及Thalia了。
- Oct 07 Tue 2008 22:25
別裁 - 《論語》‧〈學而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此章可拆為首中末三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首中二句的『說(悅)』和『樂』所指乃兩種正面的心境。三句表面上都是反詰,語意上則是皆「條件─結果」的結構。『悅』是學而時習之的結果,『樂』是有朋自遠方來的結果,『君子』是人不知而不慍的結果。如果仔細品味「不亦......乎」這套句型,可以發現,這裡的條件是充分條件,而非必要條件;換言之,悅樂君子不必然來自於這種種條件,但這種種條件卻能導出悅樂君子這樣的結果。而在首中兩句當中,心境(悅、樂)是一種結果,但是在末句裡,心境(不慍)則變成條件的一部,『君子』──作為一種評價──才是結果。
- Oct 02 Thu 2008 22:37
雜文 - 康德與羅蘭巴特
- Sep 26 Fri 2008 15:24
別裁 - 《論語》‧〈學而十〉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禽問子貢說,為什麼老師每到一邦都能夠聽聞其政?是自己追求來的呢?還是別人給與來的呢?子貢回答,老師是以「溫、良、恭、儉、讓」而得。只不過,老師的追求之道和一般人的追求之道不一樣罷了。
- Sep 26 Fri 2008 14:24
備忘 - 四書有感
「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此乃大學之道。《大學》一書,具有相當的詮釋空間。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它在內容上是空泛的、模糊的、飄渺的,但在結構上卻是整齊的、清楚的、完備的。它本身並沒有辦法說明什麼,因此,它什麼都可以說。你可以讓《大學》講出你希望它講得話,端看你如何詮釋。
程頤認為大學是儒家初學入德之門,這是因為《大學》一書提供了一組結構,這組結構可以方便儒者安置他的學習結果與思辯成就。「學習」與「思辨」是儒家之本,兩者統稱為「學」,「學」就是覺。作為一個宗派,我們稱之為儒家。作為一種思想,我們稱之為儒學。
- Jun 13 Fri 2008 21:29
要旨 - 不完全給付 (最高法院決議與判決之發展)
一、不完全給付概念區別實益
債務不履行分成三種型態:給付不能、給付延遲、不完全給付。感覺上三者好像彼此
- Jun 13 Fri 2008 21:21
要旨 - 自始主觀不能(下)
(六)結論
不能 → 自始 → 1.(1)自始客觀不能
- Jun 13 Fri 2008 21:20
要旨 - 自始主觀不能(中)
(四) 本文見解
1. 「自始主觀不能」負「債務不履行」之責的前提在於:債務已屆清償期,且債務
- Jun 13 Fri 2008 21:19
要旨 - 自始主觀不能(上)
這是一篇刊登在《月旦法學》上的論文。目前看過的論文期刊只有《哲學與文化》,哲學
論文和法律論文比較起來著實活潑許多(即使未必更好懂)。算是小小感慨。
- Jun 10 Tue 2008 14:00
要旨 - 《黑格爾哲學史》‧基本概念 (未完成)
黑格爾是體系的建立者,但他的哲學卻不是可以用體系表現的。從《科學百科》一書可以看見他對於體系的追求,從《精神現象學》一書則可以看見他哲學的活潑。兩者互相矛盾。有些人發明了「有機」這個概念,嘗試結合「體系」與「活潑」,不能說這樣的努力徒勞無功,但依仍無法消除其內在的緊張。但不用為此可惜,正是因為這種緊張,才會有推動變化的力量,所謂的哲學史──或者用黑格爾的說辭:絕對精神自我認識的過程──也才會不斷的繼續下去。
黑格爾的哲學是具生命力的,但就是因為具生命力,所以當黑格爾試圖將其建構成一個理論的時候,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這些結果落實在《哲學史講演錄》一書上,就是複雜、晦澀、模糊。但這不妨礙哲學史肯認黑格爾的地位,甚至,我們可以說,正是因為黑格爾的這種矛盾──「對體系的興致」與「對活潑的把握」──他才得以創造他的哲學。
- May 21 Wed 2008 21:51
格義 - 作為一種理想的儒家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象傳〉)。
《易經》,作為儒家六藝之一,我的志業就是以此為起點。天地之大德曰生(〈繫辭下傳〉);生生之謂易(〈繫辭上傳〉);夫乾...是以大生焉,夫坤是...是以廣生焉(〈繫辭上傳〉)。我擅自將這幾句短語抽出《易經》的整體脈絡,作為我的思想基礎。生,即創造,而具有創造性的創造力,這是生生。創造本身就是意義的體現,體是創造者之體悟,現是所創造者的展現。大生是創造之啟發,廣生是創造之承載。沒有啟發,創造就沒有根源;沒有承載,創造就無從落實。天、地、德、易、乾、坤這些符號一旦脫離了《易經》,詮釋就成了恣意;但是生、生生、大生、廣生,即使告別文本,也依仍擁有一種獨立的價值:創造即意義。
- May 06 Tue 2008 15:02
別裁 - 〈大宗師〉其六
- May 06 Tue 2008 15:00
別裁 - 〈大宗師〉其五
旁解: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就是在不接待中互相接待,在不作為中互相作為。不作為與不接待是修飾作為與接待的謂詞(用詞上來看應屬地方副詞~但探究語鏡實屬謂詞),重點還是在作為與接待,只不過沒有了故意。
- May 06 Tue 2008 14:14
別裁 - 〈大宗師〉其四
達叔曰:子祀、子輿、子犁、子來之明有何意義?為何子祀、子輿一組,子犁、子來一組?這裡的子輿和後面的子輿是否為同一人?
- May 05 Mon 2008 00:15
別裁 - 〈大宗師〉其三
- Apr 21 Mon 2008 23:11
別裁 - 〈大宗師〉其一
要旨:知「天」「人」,是很高的境界。
- Apr 19 Sat 2008 18:20
別裁 - 〈大宗師〉其二
要旨:有比「自然之天」更高超者,有比「心志之君」更真實者,此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