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黑格爾是體系的建立者,但他的哲學卻不是可以用體系表現的。從《科學百科》一書可以看見他對於體系的追求,從《精神現象學》一書則可以看見他哲學的活潑。兩者互相矛盾。有些人發明了「有機」這個概念,嘗試結合「體系」與「活潑」,不能說這樣的努力徒勞無功,但依仍無法消除其內在的緊張。但不用為此可惜,正是因為這種緊張,才會有推動變化的力量,所謂的哲學史──或者用黑格爾的說辭:絕對精神自我認識的過程──也才會不斷的繼續下去。

黑格爾的哲學是具生命力的,但就是因為具生命力,所以當黑格爾試圖將其建構成一個理論的時候,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這些結果落實在《哲學史講演錄》一書上,就是複雜、晦澀、模糊。但這不妨礙哲學史肯認黑格爾的地位,甚至,我們可以說,正是因為黑格爾的這種矛盾──「對體系的興致」與「對活潑的把握」──他才得以創造他的哲學。

黑格爾哲學由《精神現象學》、《哲學百科》、《邏輯學》、《法哲學原理》、還有美學、宗教哲學、歷史哲學、哲學史四篇講演錄所組合而成。其中,《精神現象學》著於1806年,《哲學百科》則是陸續在1830年前完成,而各篇講演錄是在1831年黑格爾死後由其學生的筆記編纂而來。要期待一個哲學教授在這麼長的時間裡不改變見解幾乎不可能,我們只能期待,能夠從文本的再現與再再現中看到那絕對精神路過的軌跡。

要把握不可言傳的活潑,就得從把握死寂的基本概念開始。基本概念一旦抽離了文本的脈絡,就難能避免失真的下場。更何況處理的對象,又是咬文嚼字反反覆覆的黑格爾。無須指望這樣的解釋可以得到某種便捷的知識。《莊子‧大宗師》:「知必有所待而後當。」對黑格爾的知識,亦然。

***

在己之有

這個概念,即一般意義的『有』。一本書位於桌上,我──作為一個人──知道了「這本書位於桌上」這件事情。這個「知道」雖然是感官運作下的結果,但這個結果並不會影響到這本書的「有」。這本書還是這本書。一般意義的『自然』,如石頭、土壤、花、閃電、火、金屬云云,它們的『有』即是在己之有。


為己之有

這個概念,即為自己而「有」的『有』。「為己之有」是從「為X之有」的概念發展而來;「為X之有」,其實也就意謂著,這樣的『有』是依賴於X的。舉個鮮明的例子:我活在這個世界的意義,是為了賺錢,這樣的我,就是「為X之有」,那個X即是錢;而當「活在這個世界」成為我活在這個世界的意義的時候,換句話說,當我是為活而活的時候,我才會是「為己之有」。


發展

具體

絕對者

規定性


***


「真理只有在系統中才有真實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ritt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