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象傳〉)。

《易經》,作為儒家六藝之一,我的志業就是以此為起點。天地之大德曰生(〈繫辭下傳〉);生生之謂易(〈繫辭上傳〉);夫乾...是以大生焉,夫坤是...是以廣生焉(〈繫辭上傳〉)。我擅自將這幾句短語抽出《易經》的整體脈絡,作為我的思想基礎。生,即創造,而具有創造性的創造力,這是生生。創造本身就是意義的體現,體是創造者之體悟,現是所創造者的展現。大生是創造之啟發,廣生是創造之承載。沒有啟發,創造就沒有根源;沒有承載,創造就無從落實。天、地、德、易、乾、坤這些符號一旦脫離了《易經》,詮釋就成了恣意;但是生、生生、大生、廣生,即使告別文本,也依仍擁有一種獨立的價值:創造即意義。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繫辭上傳〉)。繼承此價值者,是善;成就此價值者,是性。生生不息的創造,這是善的表現;時時而新的創造,這是性的表現。生生不息,所以永不停斷,時時而新,所以永不衰敗。善,就是對創造與創造倂行而不相害;性,就是創造之所以創造的本然。《孟子》言人性本善,良有以也。

以此為基礎,我推導出理想世界的樣貌。《中庸》載詩:「執柯伐柯,其則不遠。」由此看來,理想世界的樣貌,其實也是通往理想世界的通道。這樣貌與通道,可以挪用《大學》的三句話來概括:明明德,親親,止於至善。明德是人的善性;明,指的是對此善性的肯認與發揚。這種肯認與發揚,必然是主體作用下的結果,而非某種權威、習慣、迷信規範下的產物。所謂明明德,不僅是「人可以為善」的前提,也是「我要為善」的呼告。親親,前面那個親是對待上的親、態度上的親,表現為一種關懷;後面那個親是關係上的親、生活上的親,表現為一個社群。關懷社群,這就是親親。善一旦被文字所拘束,就會淪為一種權威、一種習慣、一種迷信。超越過去,把握現在,迎向未來,這才是善。止於至善,換句話說,就是為善無止。而要檢驗這三句話,又可以用《論語》中孔子的理想作為標準: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所以我會認同謝長廷的政見,因為他的黃金三角:社會公義、環境永續、經濟發展。所以我會認同許菁芳的政見,因為促進學生關懷公共議題,也促進學生力量的釋放。前者,與生生不息時時而新兩句箴言頗有暗合;後者,我看到了明明德親親止於至善的可能。在此不是為自己的立場辯護,只是想要證明:我的每一個選擇,都承載著實踐儒家理想的希望。既然我只能耐著心沉住氣為了彌賽亞的到來痴痴的等,那至少讓我在現實的鬱悶中掙扎出一點令人為之雀躍的改革。

所以我抉擇,然後負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ritti 的頭像
    vritti

    VRITTI

    vritt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