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保留之所為,知人保留之所為者此「者」既知「天之所為」亦知「人之所為」,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動詞。似以「天之所為」而為,卻又不著「為」的痕跡而生動詞。使他者生,亦是使己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人的智能之所知智能可以感覺到或推理出的「知」以養滋補,或撫育或餵食其知之所不知超乎感覺推理之外的「知」,終其天形容詞。自然。由此可推測上文的「天」亦稱自然;而人則稱文化,或人為年而不中道半途夭早死者,是知之盛也。
目前分類:說──拔劍四顧心茫然 (64)
- Apr 19 Sat 2008 14:36
雞肋 - 〈大宗師〉
- Apr 17 Thu 2008 23:11
要旨 - 《精神現象學》
一、主觀精神
(一) 靈魂(Die Seele)
- Mar 09 Sun 2008 20:18
想爾 - 《論語》‧序
孔子敘《書》傳《禮》刪《詩》正《樂》序《易》作《春秋》,乃求培養一健康的人,這種培養,便是「教」,「教」的具體表現,《禮記‧經解》有載:「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這裡的「教」,雖不中,不遠矣。說不中不遠,都是因為把六藝之教放在歷史的脈絡下來理解。我們自然毋須奉六藝為圭臬,但必須發掘蘊藏其中的智慧。
這種智慧,乃是一種「用」的智慧。我們不該因為孔子沒有發展出龐大嚴謹的理論而責備他,孔子並不具有為知識而知識的性向,他求的一直是種理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理想。六藝之教是以此為核心發展出來的,任何把六藝當作亙古不變之真理的見解,都是對孔子初衷的背叛。弟子問「仁」,孔子從來不曾下過一個完整的定義,是因為他很明白:有些東西只能透過實踐來體驗。《論語》作為探索孔子智慧的第一手資料,採取語錄體的形式,是很耐人尋味的。會不會是因為,只有置身於對話當中的情境,才能夠把握到言語中無法用語言表達的真理?
- Feb 19 Tue 2008 22:55
備忘 - 十三條綱領
第一條 生生不息,時時革新。(易經)
第二條 階段性而理想性的進步。(春秋)
第三條 溫柔敦厚作為一種穩定與改變的力量。(詩經)
- Feb 16 Sat 2008 21:47
論衡 - 襲胸十秒案
〈襲胸案爭議是因性騷擾法太慢施行而形成的法律空窗期所致,故強烈建議立法者…… 〉,這篇文章名稱長得有點噁心,擅自引用自:《My 法律知識部落格》。
題外話,最近總是在「擅自」什麼什麼的,希望不要闖禍。這篇文章可以在奇摩知識加上搜尋得到,引用於此作為我對此事件的了解,應該還不至於過分。
- Nov 27 Tue 2007 23:35
備忘 - 龍生九子
儒分為八:子張之儒、子思之儒、顏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之儒、仲良之儒、孫氏之儒、樂正氏之儒。再加上子夏氏,便有九家。
又,孔門十哲──德行門:顏回(子淵)、閔損(子騫)、冉耕(伯牛)、冉雍(仲弓);言語門:宰我、端木賜(子貢);政事門:冉求(子有)、仲由(子路);文學門:言偃(子游)、卜商(子夏)。冉伯牛事蹟全無可考,十哲留其名者九。
- Sep 09 Sun 2007 20:03
雜文 - 貴族道德
這裡所說的貴族道德可不是尼采的主人道德,貴柔,含蓄,平和,敦厚,友善,寬容,自律,節制──這些是我心目中的貴族道德。
洛克還有柏克,前者是提倡統治者的統制必須取得被統治者同意的哲學家;後者是重視傳統習俗甚於大革命的政治家。一為理論派,一為實務派,如果硬要來剖析的話會發現他們的信念是南轅北轍,但他們的風采無疑是迷人的。貴族道德,是我對他們兩人的觀察所得。
- Sep 05 Wed 2007 14:29
論衡 - M型社會
「M型社會」這個名詞會流行實在令我匪夷所思。我想,有一部分的原因在於:不少的作家拿它來騙錢;另一部分的原因則是:它多多少少反映了社會大眾的心情。參加「遊學台灣」讓我深刻體會到台灣城鄉差距之深刻,能夠接受「M型社會」是台灣當前所要面對的議題──即使不至於「解決」,但至少要「正視」。
按照通俗的解釋,一個人不能夠接受M型社會,是因為認定它是一種財富分配不均的結果,而這樣的結果對這個人而言是不道德的。說「認定」,便意味著:這個人抱有一種「觀」,並透過這個「觀」來「看」世界。說「不道德」,便意味著:這個人抱有一種「觀」,而「觀」是這個人進行價值判斷的標準。如果我們接受哲學是探討「觀」的學科,那麼我們可以說:M型社會這個議題能夠在台灣被吵得如火如荼,有其哲學基礎。
- Jul 25 Wed 2007 22:16
想爾 - 觀
我曾經把哲學定義為:研究「觀」的學科。
「觀」指的是「看」事情的一種態度,這種態度可以被還原成大大小小的「信念」。人生觀就是我們面對人生的一種態度,其他各式各樣的「觀」也是同樣的意思。
- Jul 21 Sat 2007 22:16
雞肋 - 儒家文化已死? (未完成)
Roger Scruton在《保守主義》一書當中曾提及,哲學要化作信條才能夠促成實踐。這讓我想到,儒家文化復興好些個日子了,到底有什麼功效?就我觀察,除了學術界外,儒家文化所帶來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
所以我開始思考,我如果自詡為一個儒者,我該怎麼推廣儒家文化?推廣的意義如果只限於讓更多人來認識,那我認為這樣的儒家文化已死。我曾說:「道統不會接受那些把事情做壞的好人。」這句話意味著,道統的繼承者不只需要有主觀的信念,還要有客觀的功效。只有兩者相應,才是真正繼承了道統。也只有繼承道統,才是真正意義下的推廣儒家文化。這兩者本來就是一體兩面的。回應先前的論調,如果儒家文化要不死,它就必須要被實踐。然而要怎麼促成實踐?暫且不採用Roger Scruton的意見,我想先進行下面的思考:
- Jul 14 Sat 2007 23:41
別裁 - 君子上達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論語》‧憲問第十四‧二十三
「達」乃暢通之意,可以指「努力經營一事而有所結果」也可以把它視為「有所結果而得到成就感」,而若再進一步,可以把他簡約成「生命的暢通」。至於上與下,則可把它視為高與低──生命境界的高與低。
- Jul 12 Thu 2007 01:26
論衡 - 統獨
台灣未來要如何?我認為這是一個嚴肅的課題。很多人認為統獨問題不過是政治鬥爭,於是對此不予置評或順其自然,我認為這是不正確的態度。
任何一種議題,都可以被拆解成實質性與價值性兩個部份。這兩個部份是會互相影響的,過度強調一邊都將無法切中議題之要害。以在中小學課本(至少在我們這個年代)裡常常出現的「亞太營運中心」為例,「亞太營運中心」這項政策非常符合台灣的位置優勢,而台灣與中美日關係緊密的文化特質也能為之加分。然而,如果要實現「亞太營運中心」,就勢必要確立台灣的國際地位才行。「亞太營運中心」這項相當國際化的政策,對一個國際地位曖昧不明的地方而言,在發展上是極度不利的。
- Jul 11 Wed 2007 09:58
格義 - 道統
儒家文化的基礎是周文化,周文化是商文化的對立。商文化崇拜暴力上帝,祂的權威性是「外立的」;周文化崇拜道德上帝,祂的權威性是「內在的」。周文化相信,道德上帝會賞善罰惡,所以,政權的合法性來自道德,而非暴力。是這樣的土壤孕育了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重道德,而且是「內在的」道德。孔子將道德擺置在其價值體系的中心,這套價值體系則透過儒家經典得以保存下來。孟子發揚了「內在的道德」這個概念,即使是以主張性惡出了名的荀子,我們也可以從他的論述中找到對此概念的呼應。儒家文化也重「群體性」,它相信「生命的意義」(仁)只能在人與人的互動中體現。「人不能脫離其他人而活。」這個命題由孔子提出後,便一直是儒家文化的特色。
- Jun 25 Mon 2007 16:33
想爾 - 保守主義者
保守主義捍衛常識,因為他們相信:一般人所見的表像反映了這個社會的道德觀,而常識就是建立在這樣的表象上。
這本來是很平易近人的。但,保守主義對常識的辯護卻使人不敢恭維,因為他們揭示了常識背後所隱藏的殘酷,加上保守主義對人類悲觀的態度,使得保守主義對其信條的論證往往讀了會讓人失去對生命的熱情。
- Apr 06 Fri 2007 16:31
想爾 - 嫉妒心
嫉妒使人發狂,但也可以是促進美好生活的動力,端看你怎麼面對它。
「合理化」,是一個人面對負面情感時正常的處理方式,但「正常的」並不代表「正確的」,這尤其值得注意。合理化本身可以有層面上與程度上的差異,但最糟糕的是,我們沒有辦法有意識地認識到其中的差異。
- Feb 20 Tue 2007 16:30
格義 - 第一理論
人類會追求「超越」。這種「超越」,簡言之,就是「好還要更好」。「超越」可以發生在很多事上,物質層面、制度層面、乃至於精神層面皆然。
至於什麼是「好」什麼是「更好」,這是古今中外許多哲學家在討論的問題,很可惜,我們很難為其下一個客觀的判準。但,可以確定的是: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一個「完美」的概念──請注意,是「完美」而非「完美的」。這個「完美」,是絕對的、無限的、永恆的、至善的。就是在這個「完美」的概念作用下,我們會追求「超越」。值得澄清的是,心中有一個「概念」,並不代表必然有一個「概念」。我們大可給予這個「完美」的概念任何一個我們喜歡的稱號,但並不代表這個「完美」的概念必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