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使人發狂,但也可以是促進美好生活的動力,端看你怎麼面對它。
「合理化」,是一個人面對負面情感時正常的處理方式,但「正常的」並不代表「正確的」,這尤其值得注意。合理化本身可以有層面上與程度上的差異,但最糟糕的是,我們沒有辦法有意識地認識到其中的差異。
人們產生感情,並對感情進行解釋,這個解釋便是「合理化」。然而,人們常常是接受那些他們喜歡的解釋而排斥他們不喜歡的解釋。因為這個解釋的對象一個人的感情──乃是主觀性的,所以,當我們碰上一個不喜歡的解釋時,很容易用「我不這麼認為」或「你不了解」來敷衍過去。科學性的腦袋願意面對事實,而庸俗的腦袋往往只願意面對他們想面對的事實。這也使得,人們往往會侷限於自己的小小世界中,走不出去。這也是佛洛伊德所以偉大的關鍵(至少我這麼認為)──他揭示了潛意識的存在,部分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所以,嫉妒心從何而來?這屬於認知心理學的範疇,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置喙的;但,如果你要問:我該怎麼解釋我的嫉妒心?甚至,我該怎麼因應我的嫉妒心?這屬於哲學的範疇,是每個人都可以──也都應該討論的。
無可否認的,看見喜歡的女生與其他男生在一起嘻嘻哈哈,我的憤怒是狂暴的。但說實話,縱使我有權利與權力,我也沒資格去要求那個男生或女生不要這樣。畢竟,我也常常和其他女生嘻嘻哈哈。同樣的,看見同儕的表現遠遠超乎我之上,我的怨恨也是強烈的。然而,我也沒有權力或權利去要求那個同儕不要這樣。畢竟,我和他的關係只是同儕。
如果要因應我的嫉妒心,最好的方式就是將「她」和其他女生做一個明顯的區別,或者,努力使我的表現可以平等於甚至超過於同儕的表現。這兩種我認為堪稱正面的因應方式,都是操之在己的,或許該說,都是主觀性的。
於是,我得出一個我不太喜歡的結論:就某種角度而言,道德教育之於面對嫉妒心而言,有著相當的效用。至少能夠防範嫉妒心所產生的危害。然而,就事實來看,這種效用只能針對某些族群。
這就牽扯到了孟子與荀子的分界。荀子把嫉妒心歸類為人性的一部分,而孟子則認為──那種正面的因應方式,才是人性的表現。這也是為什麼荀子強調用「禮」來節制人性,而孟子強調用「教」來發揚人性。「禮」與「教」所要處理的問題,本來就不一樣了,也難怪孟荀兩派無法取得共識。
或許我們可以得到這麼一個結論:用禮來節制人心的黑暗面(陰),用教來發揚人心的光明面(陽)。黑暗面並非不好,光明面並非好,好或不好必須表現在具體的生活上才能評價。就像是嫉妒心可以成為一個人反省自身與追求進步的動力一樣。
- Apr 06 Fri 2007 16:31
想爾 - 嫉妒心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