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下午,加簽四書,老師竟然還認得我!上課期間喊了名字三次之多,真是受寵若驚。
但所謂醒悟,卻不在此。
老師在課堂上直直將五經、四書、孔子塑造成一個符號──中國文化的精神。我沒有辦法去認同所謂的中國文化,中國這兩個字有著太多的模糊與灰色。聽著聽著,我在紙上寫下幾個我自己也無能定義的詞彙:華言文化圈、台灣意識、儒家精神、大中華主義。
寫下之後,我頓時醒悟到自身學力與修養的貧乏。但我還是試圖用這四個詞彙去釐清一些令我混淆的概念衝突。
所謂的華言文化圈,大概可以等同於一般常提的漢語文化圈、大中華文化圈、華人文化圈,之所以用華言,是因為「漢語」的種族意味太重,「大中華」本身的帝國色彩太濃,「華人」的民族氣息太強。說「華語」又太過側重於口說的面向,如此一來,粵語、台語、甚至其他非普通話方言彷彿都可以被認定作特例;說「華文」還OK,只是華文文化圈有些饒舌。「華言」本身就試圖營造一種連結「語言」和「文言」的印象。之所以要提華言文化圈,只是為了和中國文化圈作一個區隔。畢竟「中國」具有相當的政治性,不適宜作為一種文化圈的名稱。
台灣意識很簡單,就是「身為台灣人的一種意識」,這麼描述很容易會引起誤解,應該這麼說:當我們說一個人具有台灣意識,這個人就意識到自己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並且與其他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形成牽絆。而這種牽絆如果譯成白話,就會是「我們是台灣人」。如果這種牽絆再經過某種程度的概念加工,就會形成一個生命共同體的想像。這種想像,把台灣視為一個共同體,而在這個共同體上的所有生命,互相分享著彼此,並一同面對甚至因應來自共同體外的威脅與刺激。(這也預設了某種威脅與刺激根源)
儒家精神很複雜,精神這兩個字本身就很難解,我是透過黑格爾來把握這詞項,可惜,目前我的把握只能意會難以言傳。儒家精神,大致上來說,儒家精神代表著儒家的核心,儒者、儒行、儒書、儒言、儒功等等儒家的表現都是這個核心的闡發。
大中華主義,指得是一種國族狂熱。這裡的國,是中國;這裡的族,是中華民族。中國是一種想像,透過這種想像,朝代的更替被視為政權的更替,這又導引出了正統──作為中國正統──的概念,而在今天的國際社會裡,中華人民共和國無疑是中國的正統。中華民族也是一種想像,這種想像有著很多面向,但概括來說,只要是被中國所統治的所有民族以及非中國統治的漢民族,都可被納入所謂的中華民族。漢民族的界定本身具有血緣、語言、生活模式等依據,但其實,界定民族一事根本不可能存在所謂客觀的依據,我們只能透過各種依據來得到一種「民族的程度」──舉例:你會說中文、你信道教、你過中秋節。好!你有百分之七十的漢民族成分──而「民族的程度」本身也只不過是個參考而已,真正能夠決定當事人是屬於哪個民族的因素,只有當事人自己。回過頭來講大中華主義,什麼是大中華主義?中國人好棒!外國人去死!這就是大中華主義。
我想要回答的問題很單純也很複雜:要怎麼將儒家精神結合台灣意識並發揚於華言文化圈而避免陷入大中華主義?
但所謂醒悟,卻不在此。
老師在課堂上直直將五經、四書、孔子塑造成一個符號──中國文化的精神。我沒有辦法去認同所謂的中國文化,中國這兩個字有著太多的模糊與灰色。聽著聽著,我在紙上寫下幾個我自己也無能定義的詞彙:華言文化圈、台灣意識、儒家精神、大中華主義。
寫下之後,我頓時醒悟到自身學力與修養的貧乏。但我還是試圖用這四個詞彙去釐清一些令我混淆的概念衝突。
所謂的華言文化圈,大概可以等同於一般常提的漢語文化圈、大中華文化圈、華人文化圈,之所以用華言,是因為「漢語」的種族意味太重,「大中華」本身的帝國色彩太濃,「華人」的民族氣息太強。說「華語」又太過側重於口說的面向,如此一來,粵語、台語、甚至其他非普通話方言彷彿都可以被認定作特例;說「華文」還OK,只是華文文化圈有些饒舌。「華言」本身就試圖營造一種連結「語言」和「文言」的印象。之所以要提華言文化圈,只是為了和中國文化圈作一個區隔。畢竟「中國」具有相當的政治性,不適宜作為一種文化圈的名稱。
台灣意識很簡單,就是「身為台灣人的一種意識」,這麼描述很容易會引起誤解,應該這麼說:當我們說一個人具有台灣意識,這個人就意識到自己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並且與其他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形成牽絆。而這種牽絆如果譯成白話,就會是「我們是台灣人」。如果這種牽絆再經過某種程度的概念加工,就會形成一個生命共同體的想像。這種想像,把台灣視為一個共同體,而在這個共同體上的所有生命,互相分享著彼此,並一同面對甚至因應來自共同體外的威脅與刺激。(這也預設了某種威脅與刺激根源)
儒家精神很複雜,精神這兩個字本身就很難解,我是透過黑格爾來把握這詞項,可惜,目前我的把握只能意會難以言傳。儒家精神,大致上來說,儒家精神代表著儒家的核心,儒者、儒行、儒書、儒言、儒功等等儒家的表現都是這個核心的闡發。
大中華主義,指得是一種國族狂熱。這裡的國,是中國;這裡的族,是中華民族。中國是一種想像,透過這種想像,朝代的更替被視為政權的更替,這又導引出了正統──作為中國正統──的概念,而在今天的國際社會裡,中華人民共和國無疑是中國的正統。中華民族也是一種想像,這種想像有著很多面向,但概括來說,只要是被中國所統治的所有民族以及非中國統治的漢民族,都可被納入所謂的中華民族。漢民族的界定本身具有血緣、語言、生活模式等依據,但其實,界定民族一事根本不可能存在所謂客觀的依據,我們只能透過各種依據來得到一種「民族的程度」──舉例:你會說中文、你信道教、你過中秋節。好!你有百分之七十的漢民族成分──而「民族的程度」本身也只不過是個參考而已,真正能夠決定當事人是屬於哪個民族的因素,只有當事人自己。回過頭來講大中華主義,什麼是大中華主義?中國人好棒!外國人去死!這就是大中華主義。
我想要回答的問題很單純也很複雜:要怎麼將儒家精神結合台灣意識並發揚於華言文化圈而避免陷入大中華主義?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