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身,意謂安頓身心。孔子不以仁自況,卻自詡為好學,就算是對愛徒顏回,也是以好學稱之。《論語》〈學而〉第一章,以「學」作為儒學的開始,是一個微妙的安排,也展現了儒學之所以為儒學的基本立場──生命的意義便在於學的旅程。


旅程通往未知,於是有好奇與期待;旅程有所收穫,悅樂自在其中。「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世界就是一本書,生命則是一條路。《莊子》〈逍遙遊〉裡的大鵬鳥「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之所以用「適」,有適往義,有舒適義,皆歸結於旅行義,良有以也。

 

這個立場有多重意涵:第一、因為謙卑而強健,明白自己的不足與可能,所以學,因為學,明白自己的不足與可能,所以謙卑而強健,謙德與健德,不僅是《易傳》的基本原理,也是為學循環不已的終始。第二、《論語》〈憲問〉謂「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且「下學而上達」,《論語》〈為政〉孔子自述學、立、不惑、知天命、順、從心所欲的層層躍升,為學所求者,在知識、技藝、體能之上,還有著境界的精進,而這個境界,用《中庸》的話,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平常卻不平凡。第三、《莊子》〈養生主〉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追逐無涯,雖然不能勝任,但反過來看,有涯之生,永遠都有成長的可能,故學無止境,《大學》雖云「止於至善」,落在現實,所謂「至善」,無止也。

 

張載《正蒙》〈誠明〉區分見聞之知與天德良知,見聞之知徵諸經驗現象,時空轉移,測量自然現象的技術會不同,產生人文現象的社會也會不同,對於人文自然的經驗會不同,因而天德良知的運用會不同。儘管如此,天德良知的泉源卻同樣在於本心,謙卑與強健源於本心,境界之想望源於本心,無止之至善亦源於本心。如何發現本心之原泉滾滾?《孟子》〈公孫丑〉謂「知言養氣」。天地萬物乃氣之流行,氣與心志相互牽引,在事上磨練心志,即為養氣;言論間交織著偏執與成見,能夠辨識偏執之所由,成見之所生,即為知言。知言養氣如何可能?此又回歸於學,畢竟,學者,覺也。所覺者,本心也。

 

故云,生命的意義便在於學的旅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ritti 的頭像
    vritti

    VRITTI

    vritt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