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意謂有志於道。所謂道,是理想的託辭,既是幻夢也是希望,只要人對未來還有期待,人也就不會放棄想像未來。

 

然而想像亦有所本,故並非空想而是理想。「選賢與能,講信脩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此等天下為公之圖像,乃是《禮記》〈禮運〉對於大道之行的描繪。滅私奉公而因才適用,美則美矣,可惜這樣的大道,仍然陷於公與私的對立格局,仍然困在個體與全體的壁壘分明,未盡善也。

 

《論語》〈公冶長〉子路問孔子之志,孔子答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則盡善盡美。老者,少者,皆為弱勢,惟前者是衰頹之弱,後者是幼稚之弱。衰頹之弱,需要的是安撫照顧,幼稚之弱,需要的是關懷輔導。安撫照顧,其用心在於使弱勢有所尊嚴;關懷輔導,其用心在於使弱勢得以自主。弱勢所欠缺的,亦不外乎尊嚴與自主。有了尊嚴與自主,也就有了互信。不過,縱使是朋友,亦難免互爭高下,也就有輸有贏有得有失。然而,如果競爭能夠公平,朋友之間還會有猜忌嗎?弱勢有所尊嚴、弱勢得以自主、人人公平競爭,所志者,不過如此。如此看來,羅爾斯「公平機會」與「差異原則」,德沃金「敏於志向鈍於稟賦」,Nussbaum的「潛能取向」,道在其中矣。

 

有志於道,即為行道。《中庸》有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道之所以為道,正在於道並非等待到達的「彼岸」,亦非永恆不變的「終點」,而是一條被走出來的「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ritti 的頭像
    vritti

    VRITTI

    vritt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