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是指當人們的免疫系統對於一些基本上無害的外來物產生不正常的過度反應。

具體來說,過敏就是將外來物解讀為有害的物體(如細菌、病毒等)而產生免疫作用,會使免疫細胞中的肥大細胞開始活化,釋出組織胺,組織胺會使微血管擴張、血管通透性增加、發癢、平滑肌收縮和反射作用等一連串的作用。過敏指的即是這些不正常的反應。

蕁麻疹,可由多種原因引起,常見原因之一是身體對某些外來物質或刺激產生過敏反應,例如昆蟲叮咬,或冷、熱、風、日光等的物理性刺激,花粉、萱麻等植物性刺激,進食魚、蝦、蟹等「發物」,注射血清、青黴素等藥物,病灶感染或腸寄生蟲感染產生的毒性物質刺激等。

開始時全身各處皮膚出現紅色斑點,多集中在腿部與手臂。然後紅點形成凸起的疹塊,面積逐漸加大,或者連成一片,一般都伴有劇烈的癢感。若用指甲抓撓會在指甲經過的地方形成條狀突起紅斑,與周圍疹快相連。瘙癢一般持續一個小時左右,一般數個小時後紅腫才基本消退,有些甚至長達24小時,然後會自行消退。此後會在身體的另一部位或面部上再次出現類似的風團

──取自:維基百科











說好要和宿舍那群損友們出門的,現在淪落到望行李之完備而興嘆的地步。其實在陪戴柔走綠園道時以覺得不對,在前往逢甲夜市半途中,還以如廁之名義下車檢視了自己一番,當時以為無大礙,回家之後才發現原來頗嚴重。整晚都在為腫熱刺癢的困擾而掙扎,在疼痛面前,任何人都得放棄優雅與尊嚴。

好像都是要等到一發不可收拾之後,我才會明白身體的處境是多麼危險。寒聚那幾天,總是冷一陣熱一陣,以為是溫差的關係,結束後才曉得早就病了,一咳就咳到現在。

昨晚凌晨四點,發了封簡訊告訴嘖咿我可能沒有辦法參與當初約定的旅行,躺在床上,嘗試用睡意與毅力去壓抑癢的感受與克制抓的衝動。然後想到雲門舞集在衛道濟東堂中一場以「抓癢」為題的表演;然後想到在浴室裡不知道哪來的靈感讓我悟出「尋找真理的過程猶如抓癢」這句雋語;然後想到法律營最後一天凌晨坐在捷運西門站2號出口捧著佛跳牆泡麵的我嘗試向麗華解釋現象學的內涵;然後想到在高二時我自作聰明買的一本──以現象學為題的──《哲學與文化》期刊裡頭有篇文章在談「痛楚」。

「......痛楚一方面可說是屬於被折磨者本己的,並加重於自身的狀態;另外一方面痛楚是依照半物(Halbding)的形式,侵入並屬敵對的對抗物。」

看見這句曾經被我畫上底線的話,還是不敢說我懂它的意思,但,我覺得現在的我比起過去的我看見了更多,雖然「字面上」來說是一樣多。在同一本期刊中,汪文聖教授下過一句斷語──現象學進路是經由「如何」的問題去回答「什麼」的問題。

套用到我當下的情境:我描述我「如何」體會到「癢」、「抓」、「抓癢」這些感覺,並透過描述,來回答──癢是「什麼」感覺?

當然,所謂現象學分析是需要嚴格的專業訓練作為基礎。我沒有必要在此東施效顰。但我想解釋為什麼我會說「尋找真理的過程猶如抓癢」。

癢是抓的動機,抓這個動作本身是為了消除癢這種狀態,但抓這個動作卻會造成更強烈的癢,而更強烈的癢又會引發更深刻的抓,癢、抓、癢這個過程即為抓癢。只有當我們感受到痛壓過癢時,或者當我們意識到再抓下去會使現況惡化時,我們才會停止抓的動作,停止抓是因為我們意識到了「威脅」。但這樣的停止是短暫的,因為只要癢不消失,抓就會不斷受到癢的「呼喚」。「威脅」與「呼喚」的交互作用促成了抓癢的不連續性與延長性,我們也是在「威脅」與「呼喚」的交互作用中認識到:癢不能靠抓解除──亦即──抓癢本身的無意義。而尋找真理就像是抓癢一樣,就其本身而言是無意義的。論畢。

跋:手不能同時放在鍵盤和皮膚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ritti 的頭像
    vritti

    VRITTI

    vritt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