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這個世界,究竟是為了什麼?

人類是一種很奇妙的生物。真的!這不是引子,我真的這麼覺得!我們的心靈總是在追尋些什麼,總是在探求些什麼,失去了就懷念、得到了就忘卻,無的就欲望、有的就糟蹋。所以人類常常都不知道滿足、每每都得不到幸福。

我們有很大的可能身處於一個無限膨脹的宇宙,這代表不論是物質、制度亦或精神層面,都不能有所謂的絕對,亦即:進步是必然且必要。那末,這就塑造出一個畫面:我們不斷趕路,卻不知道趕向何方?為何而趕?甚至,我們還會懷疑,是不是要走回頭路?這是人類必然且必要面對的困窘。換言之,人要有所追求,才能繼續生活。那,人要追求什麼?人要為何而生活?

假設這個問題有答案好了,那這必然是一個普遍性的答案,不會因為時空的變化而隨之異動。而且,既然這答案是普遍性的,那麼它必然存在於人類個體的心靈當中,畢竟任何形式的群體,都是時空限制下的結果。可講了那麼多廢言,到底那答案是什麼?

以下,是我現在的思想,至於未來或過去,那太遙遠了,我碰觸不到。

如果有答案,我會認為那就是生命的極致──一種心靈狀態──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會說那是生命的極致,是因為達到這種狀態後,便不會受外在的事物所侷限,心靈充斥著宇宙,隨之無限膨脹。至於要如何達到這種心靈狀態?羅素在《哲學問題》中有提到:

「哲學研究的目的不在於提供問題任何確定的答案,因為一般而言沒有什麼確定的答案已確為真;倒不如說是為了問題本身,因為這些問題擴展了我們對於可能性的假想,豐富了我們理智上的想像,減低了讓心靈封閉而不在沉思的獨斷自信。然而最重要的是,哲學深思冥想宇宙的莊嚴偉大,心靈也隨之更加開闊,最後竟能和宇宙合一,達到至善的境界。」

釋家把達到這種狀態的人叫做「佛陀」;道家把達到這種狀態的人稱作「至人」;儒家把達到這種狀態的人名為「聖人」。而,這種聖人的心靈狀態與凡人的心靈狀態之間,究竟差異何在?就我個人的淺薄體悟來觀,事物與事物之間,存在著某種形而上的羈絆。這種羈絆,釋家叫做「因緣」;道家稱作「道」;儒家名之「仁」。這聖人與凡人的差異,就在於能不能把握、能不能參透、能不能成就、能不能融入而已。把握住那股羈絆,就能物我兩忘;參透那股羈絆,就能大而清明;成就那股羈絆,就能參贊天地之化育;融入那層羈絆,就能無入而不自得。這是聖人與凡人的差別。

所以周子說聖人乃人倫之極,凡人以聖人為志,自然情有可原。但...... 真是如此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ritti 的頭像
    vritti

    VRITTI

    vritt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