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瑞和著,聯經出版。話說賴瑞和曾經幫我哥上過通識課,我哥透露他有部落格,找出來還真是不費功夫。

《賴瑞何的網誌》

翻開《唐代基層文官》,大概是高一的事情,在後記作者就已經註明他中層文官已經寫畢,沒想到到最近才出版。要不要買來收藏呢(笑)?

當初是在中興大學對面的寶山書店發現這本書的,那個時候寶山早就不叫作寶山,改名為大碩,但我們家還是習慣這樣稱呼它。現在原址已經成了早餐店,小除夕才和人在那用過法式土司。

歷史研究實在不是我的專業,當初拿這種學術專書當作興趣來唸,實在有些不自量力。說要吸收什麼嘛,以高中的腦袋而言還真是有限,幸好還不至於睜眼入閉眼出,在準備歷史科時這本書替我省下不少時間,但只是如此。

從國中開始就對中國古代官制很著迷,是《周禮》所開啟的傳統嗎?總是想像人間的一切秩序,應該要如何如何符合宇宙冥冥之中的秩序。但即使樸實如唐代,這樣的想像依仍不切實際。

這本書從《唐六典》和《通典》出發,在詩文、書信、墓誌銘處下手,羅列具代表性的基層官員,再一一對這些官員作介紹,從職務、地位、分布、乃至於到生活的細節,都透過各式各樣的文獻,盡可能的還原其本來面貌。全書分成七章,依序為〈校書郎〉、〈正字〉、〈縣尉〉、〈參軍和判司〉、〈巡官、推官和掌書記〉、〈文官俸錢及其他〉、〈總結〉。在〈總結〉部分,本書分成天寶年間和會昌年間兩個時段,嘗試勾勒出一幅唐代基層文官的倂合圖像。

考證我不懂,所以這本書有大半的篇幅都被我匆匆略過。但我到很珍惜字裡行間隱隱透露出來的訊息。校書郎和正字二官(是官非職喔),顧名思義,從事校對的工作,值得玩味的是,這樣的位子,在當時的陞官圖中,是相當具有潛力的。唐代以詩文取士,乍看之下很迂腐,其實不然。試想,在一千年前的中國,面對著幅員廣闊的疆域以及龐雜繁瑣的行政業務,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的管理模式在當時是無從實行甚至難以想像的。

在這麼樣巨大的官僚體系中,技術性問題是不值得討論的,真正重要的是一種氛圍──一種官僚體係順暢運作的氛圍,「順暢運作」是否為事實無傷大雅,因為即使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在官僚體系裡,默契解決仍然佔著相當大的比例,遑論九世紀的唐代。這種氛圍奠定了官原僚屬彼此間的互信基礎,正是在這種基礎上,管裡一個帝國才成為可能。故此,詩文訓練的重要性應運而生。透過文字的操作,可以緩和人與人之間的對立與摩擦,甚至可以減少衝突的發生。舉我法科實例題作答的例子,同樣是否定的意思,直接否定往往要附註說明,而這會使得行文冗贅甚至多寫多錯,在這個時候,間接否定就不啻是個方便法門。妳說「A非B」,這要附理由說明,但是如果妳說「A為B非無不可」,這就增加了模糊的空間。由此可見,詩文訓練並不如想像的那麼無謂。

「縣尉」是縣署轄下各部門的主管,大概同等於今天縣政府某局局長;「參軍」本是軍職,後來成為州府中的文員,「判司」乃是一通稱,常常與參軍通用。「巡官」「推官」「掌書記」都是幕府的僚佐。整體來看這些官職的發展趨勢,不外乎從簡單走向複雜,在最初的設計當中,每個官職的權責都相當明確,但只要一參諸文獻史料加以對照,就能發現其實官職與官職之間的那條界線是相當模糊的,而那條界現可能還會隨著時間的推進被衝破。《唐六典》《通典》上提供的資料僅供參考,整個官僚體系要能夠發揮作用,依賴的不是「制度」而是「習慣」。個性樸實的唐代尚且如此,遑論中國歷朝。

本書旨在呈現唐代基層文官的種種際遇與其意義,上述心得不過是有感而發。由於作者自言要「盡量擺脫這種制度空文的描寫,盡量從唐人的生平經歷,從眾多唐人的官歷著手,去梳理出最具體的事例和細節。」故本書蒐羅了許多文獻資料,茲從中取其詩一首,聊以述懷。此詩取自《全唐詩》中,某位校書郎的少妻崔氏所寫,標題下有小注云:「校書取崔時,年已暮,崔微有慍色,賦詩述懷。」

「不怨盧廊年紀大,不怨盧郎官職卑。自恨妾身生較晚,不及盧郎年少時。」(〈述懷〉)

或者其實該說,聊以自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ritti 的頭像
    vritti

    VRITTI

    vritt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