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西方世界裡,我很喜歡羅素這個哲學家。

他是一個樂在生命中的人,並不是意味著他的生命完全是在追求快樂,與其說他喜歡生命所帶給他的快樂,毋寧說他熱愛生命本身。這股熱情,是我喜歡他的原因。他自言:「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痛苦不可遏制的同情心,這三種雖然簡單卻又強烈的感情,支配了我的一生。」

至於他的分析哲學,我很崇敬,但那也只是對於一個偉大思想的基本態度而已,那種崇敬是對強者的崇拜與尊敬,而非對真理的崇拜與尊敬,雖說如此,但這絲毫不減一個偉大思想的偉大。他的分析哲學淵源自英國的經驗論,而我們其實可以把英國的經驗論化約成一個核心問題,亦即:我們真正知道些什麼?羅素相信,我們所又關於外在世界的知識──無論是生活上的常識還是科學上的理論──最終都源自於經驗,而他所要做的,便是用理性去證明此知識的確定性,已將其置於一穩固的基礎上之上。這個基礎是什麼?羅素相信,是邏輯。我個人很喜歡把理性稱為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換言之,我擁有多少事實,我就說多少話,而邏輯便十足體現了這種我所謂的理性,它本身只是一種規則,遵照這種規則者為對,違背者為錯,如果我們把追求真理是做一種遊戲,而哲學家是玩家,那末邏輯就是遊戲規則。羅素的態度大致上是如此,他希望為我們對於外在世界的知識提出一個鞏固的基礎,來賦予知識「確定性」,雖然失敗了,可他卻在其嘗試的過程中,達到偉大的成就。

而如果我們秉持著他分析哲學的精神,並將其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其實可以發現,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對話是不合乎邏輯的,而如果再更進一步去追究了話,我們又會發現,許多我們原本相信的東西──包括許多科學甚至哲學──都是不合乎邏輯的!就這樣,羅素的努力造成了反效果,他本希望藉此以鞏固知識的基礎,可不僅事與願違,他甚至還破壞了知識的基礎。到頭來,我們要面對的問題不再是「真不真」而是「信不信」。

這或許就是他這麼激進的原因,他有句名言:「幸福的秘訣就是面對這個事實:這個世界真是糟透了!糟透了!糟透了!」而他自己也將他的生命奉獻給這個「幸福的秘訣」。

哲學家在羅素之後,開始出現一個新的任務,他們不在汲汲於追求真理,轉而去澄清概念,他們相信,一旦概念得以澄清,真理的光芒便能夠閃現;他們不是走在通往真理的道路上,而是指出:哪些道路沒有辦法通往真理?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都活在羅素的影響之中,但卻一直沒有發現,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我們往往會把目光停留在那些非主流的事物身上,卻自處於主流當中而不自覺。

「哲學放棄了部分武斷的浮誇奢求,卻仍繼續提示啟發一種生活方式。」──羅素‧《西方哲學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ritt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